學名
Girella mezina  
發音 
Girella mezina黃帶瓜子鱲
by: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
命名者 Jordan & Starks, 1907 棲息深度 1 - 30公尺
中文名 黃帶瓜子鱲 有毒魚類 否 
科中文名 經濟性 是 
科號科名 F391 Kyphosidae 食用魚類 是  中國大陸名 綠帶魢 
最大體長 45 cm  觀賞魚類 否  其他中文名 黑毛、烏目仔(澎湖)、縖腰(澎湖)、厚唇仔(蘇澳) 
世界分布 日本至中國海   台灣分布 東部、南部、北部、澎湖、蘭嶼、綠島 
棲息環境 礁區、近海沿岸  模式種產地
琉球群島 
同種異名  
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  Jordan, D. S. etc. 1907 沈世傑 編 Shih-Chieh Shen ed. 1993 
典藏標本 ASIZP0055643 ASIZP0055644 ASIZP0055808 ASIZP0058703 ASIZP0062836 ASIZP0063501 ASIZP0065712 ASIZP0065713 ASIZP0073259 ASIZP0700258 ASIZP0800884 ASIZP0800885 ASIZP0805734 ASIZP0910884 ASIZP0910885 ASIZP0915734 FRIP20008 FRIP22302 NTOUP200711-038 NTOUP200711-046 NTUM00916 USNM00233894 USNM00281468  
典藏基因2008-08-05,鄭惇遠,CO1,100% 2012-10-25,柯慧玲,CO1,100%
英文俗名 Nibbler 
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     
形態特徵

體呈長橢圓形,側扁,頭背微凸。頭短,吻鈍,唇厚。眼中大或小。口小,口裂近水平。上頜骨大部為眶前骨所覆蓋。頜齒前端呈門齒狀,能活動,齒端呈3尖頭;兩側齒細小,呈圓錐狀;鋤骨、腭骨和舌上皆無齒。體被中大櫛鱗,不易脫落;吻部無鱗,主鰓蓋完全覆蓋細鱗,背鰭、臀鰭具鱗鞘;側線完全,與背緣平行,側線鱗數56-59。背鰭硬棘XIV,軟條12-14;臀鰭硬棘III,軟條11;尾鰭末端凹入,上下葉鈍;鰓耙數36-40。體一致為灰褐色至暗褐色,體側具1黃橫帶,成魚有時不顯;主鰓蓋後緣不具黑邊;胸鰭基部有暗褐色斑。

棲所生態

主要棲息於近、沿岸岩礁區,活動於中表層水域,約0-30公尺深處。日行性。屬於雜食性魚種,在冬季,近岸繁生的藻類是主食,其餘季節則以中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。 

地理分布

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的日本至中國海,包括臺灣在內。臺灣西部、南部、北部、東北部及離島等各礁區皆產。 

漁業利用

全年皆產,主要漁法為定置網及手釣,由於多活動於近岸岩礁區,一般漁船較少捕獲。盛產期在冬季,北部、東北部產量較多,漁獲大多直接售予海鮮店,市場較少見。肉質細緻鮮美,清蒸、煮湯最佳,亦可做成生魚片。 

資料維護: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     網站營運: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